肺炎鏈球菌╳輪狀病毒 家長必知的自費疫苗

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雖然在人文藝術上不斷進步,然而對於感染性疾病,卻一直是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一切扭轉頹勢的契機,都發生在過去這一百多年,包括發現細菌病毒、開始用抗生素治療等。另一項改變人類健康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疫苗的應用。

特別的是,疫苗的發明竟遠比細菌的發現還要早,在還不知道敵人是誰之前,竟然就有武器可以對付疾病!其實原因不難理解:疫苗的作用並不是用「人類所發明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而是遵循著上帝原始的設計,也就是藉由我們身體裡主動產生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疫苗就像是帆船,順著自然的風向前進,速度雖慢,但幾乎可以到達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而抗生素就像是飛機,雖然可以迅速且準確的到達目的地,然而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機場。

兒童感染性疾病的頭號公敵

過去一百年來發明了許多疫苗,所對抗的疾病有些已絕跡,有些則因為在台灣不常見,所以沒有列入常規疫苗。總之,目前台灣孩子所需要的預防接種,就是寶寶健康手冊上的那幾項,以及一些自費疫苗。

這十年來,有兩個關於幼兒的重要新疫苗問世: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

簡單來說,目前兒童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細菌,肯定非肺炎鏈球菌莫屬。肺炎鏈球菌會造成的疾病不只是肺炎而已,還有中耳炎、鼻竇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這麼重要的致病菌,人類當然會想發展出疫苗來對抗它。

肺炎鏈球菌共有九十多個分型,而舊型的「二十三價莢膜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就是萃取其中二十三型的細菌做為疫苗。然而這種莢膜多醣體疫苗對兩歲以下的小孩並沒有幫助,就算打在成人身上,隨著時間久遠,效果也是愈來愈差。

於是在二○○○年的時候,新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終於突破瓶頸,可以接種在兩歲以下的小孩身上。這種新的技術,無法一次囊括二十三型,所以剛開始只有選擇其中七型的肺炎鏈球菌做成疫苗,叫做「七價接合型疫苗」。七價疫苗進入美國幼兒的公費系統之後,侵襲性肺炎的數字快速滑落,兒童病例減少了將近九成,真的很驚人!

這個疫苗不只反應好,還可以產生免疫記憶,更出乎意料的是,雖然疫苗是打在小孩身上,老人的肺炎病例卻也開始下降,減少了將近兩成。這個現象證明了兩件事:第一,接合型疫苗可以清除兒童鼻腔內的肺炎鏈球菌,包括那些未發病的帶菌者。第二,原來老年人得的肺炎,大部分是鍾愛的金孫傳染給他們的!

自從七價接合型疫苗開始接種之後,肺炎鏈球菌受到嚴重的打壓,變得很難生存。不過人在壓力下會成長,細菌也是,因此有兩個重要的改變,正悄悄的浮現。

愈挫愈凶狠的細菌

第一,因為七價疫苗只能保護這七種型別的細菌,因此「不屬於這七價」的血清型細菌漸漸取而代之成為霸主,其中最凶狠的一隻叫做十九A血清型。如果已經打了七價疫苗的孩子,還得到嚴重的肺炎,幾乎可以猜到就是這隻十九A在作怪。

第二,肺炎鏈球菌與流感嗜血桿菌這兩隻細菌,常常在我們的咽喉裡搶地盤,看看誰才是身體的地頭蛇。現在因為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普及,咽喉帶菌的地盤已不再是肺炎鏈球菌獨大,漸漸被一種叫做「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佔領。而這隻細菌可以引發中耳炎和慢性氣管炎等。

目前凶狠的十九A,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崛起,分別都有了解決的方法,可惜這兩個方法都不完美。

七價疫苗的成功,讓藥廠更有信心發展價數更高的疫苗,因此從二○一○年開始,新發明的「十價」與「十三價」接合型疫苗,成功的取代了七價疫苗的地位。

其中十三價疫苗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十九A。這十三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就包含了惡名昭彰的十九A細菌,如果單純從預防嚴重的侵襲性肺炎角度來看,十三價疫苗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保護範圍也相當廣。

不過會得到侵襲性肺炎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反而以曾患過中耳炎的孩子居多。而中耳炎的致病菌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佔領了,這個問題由「十價疫苗」來解決。「十價疫苗」名字取得不好,它其實應該叫做「肺炎鏈球菌與嗜血桿菌二合一混合疫苗」,可以同時預防這種「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感染。遺憾的是,十價疫苗當初押錯寶,沒有將十九A含括在這十個疫苗保護的血清型別之中,這一步走錯,導致它現在的定位十分尷尬。

十價、十三價功能不同,各有千秋

每次媽媽問我:「黃醫師,這兩種疫苗哪一種比較好?」總是令我沉吟半天。如果單純以肺炎鏈球菌的預防而言,十三價當然比十價好,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搞半天比較這兩種疫苗根本就是拿橘子跟香蕉比,誰比較好?看來是永遠不會有答案了。

為了避免各位誤會,以為好像有了某種疫苗之後,另一種細菌就會取而代之造成新的疾病,造成疫苗一個接一個永遠打不完,並不是這樣子的。在美國,光是七價接合型疫苗,就已經將侵襲性肺炎的發生率打得抬不起頭來,十九A再怎麼猖狂,也不過是非常少數的人受到感染罷了,疫苗對整體而言,影響還是非常正面的。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所造成的感染,相對於肺炎鏈球菌,也是小巫見大巫,症狀並不會那麼嚴重,有點像是趕走一個黑道老大(肺炎鏈球菌),換來一個小流氓(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意思。

而如果您家的寶貝曾經因為嘔吐或腹瀉而求醫,應該對於輪狀病毒這個名詞不陌生。無論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都是造成嬰幼兒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在台灣疫苗還沒上市之前,估計每年五歲以下的住院兒童,有半數是因為輪狀病毒而入院,其中又以六個月至兩歲的幼兒最容易受到感染。

輪狀病毒疫苗上市已滿五年,全世界的研究都顯示效果好得不得了,而且沒什麼副作用。這支疫苗是口服的,不是注射,所以寶寶不用挨針。 按照規定,吃疫苗的時程是寶寶一個半月到八個月之間,最好是在四個月之前就開始吃,不然會來不及完成兩劑或三劑的接種。吃完之後,雖然還是有可能得到輪狀病毒感染,但症狀會輕微很多,住院率可以降低到接近零。

輪狀病毒疫苗最好8個月大前服用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八個月大以上的寶寶不能再吃輪狀病毒疫苗,這個規定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一九九八年,史上第一支輪狀病毒疫苗就已經上市,這支疫苗名為RotaShield。一年之間,有八十萬名以上的嬰兒口服了這支輪狀病毒疫苗,效果其實很不錯。就在全球兒童歡欣鼓舞、藥廠準備數鈔票的時候,這疫苗卻在很少數的兒童身上,發生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副作用:「腸套疊」。

腸套疊是兒童特有的腸胃道疾病,小腸因為打結而阻塞,輕則只是腹痛嘔吐,重則引起敗血性休克,這樣的套疊最常發生在一、兩歲的小朋友身上。研究發現,如果在這個年紀剛好吃了 RotaShield,發病的機率就會增加。

RotaShield 經過二十年的研發,上市一年,就因為腸套疊的副作用而下架了。當時負責此疫苗的公司多年來的投資付諸流水,差點要倒閉。幸好有統計專家把所有的資料再審視一遍,發現只要是八個月之前服用疫苗的寶寶,就不會增加腸套疊的機率。所以當新輪狀病毒疫苗在做臨床試驗時,就嚴格規定不可以讓八個月以上的寶寶服用疫苗,這樣就不會重蹈上一家公司悲慘的命運了。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兩家疫苗(兩劑型和三劑型)都不會增加得腸套疊的機會!

嬰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常常碰到的問題是:如果服用後吐掉了,要不要再補一劑?答案是:不用再補。但有腹瀉或嘔吐症狀的嬰兒,應延後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一個疫苗上市,必定有它的醫療貢獻與經濟效益。打疫苗就像是買保險,買的保險愈多愈花錢。然而要是真正遇上意外時,花的那筆保險費相對於意外產生的花費,就不算什麼了。疫苗也是一樣,如果您的孩子得到上帝眷顧,完全不會生病,那麼的確是不需要接種這些疫苗;但萬一不幸真的生病了,屆時再回想起沒有幫小孩接種疫苗的疏忽,必定是後悔不已。

所有疫苗都可能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的嚴重度絕對不比疾病本身高;這些疫苗都經過美國或歐洲藥品上市的嚴格審查,才能進到台灣來,因此發生副作用的機率也一定是少之又少。千萬不要聽信謠言或未經查證的媒體報導,而拒絕給寶寶接種疫苗!如果有疑問,找您信任的醫師溝通詢問,相信他的專業必能給您正確而滿意的答案。

引用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4060-%E8%AA%8D%E8%AD%98%E3%80%8C%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3%80%8D%E8%88%87%E3%80%8C%E8%BC%AA%E7%8B%80%E7%97%85%E6%AF%92%E3%80%8D%E7%96%AB%E8%8B%97/

-------鯊克菌DR.SHARK銀離子抗菌噴霧~抗菌+消毒+除臭+MIT出外&在家一瓶搞定

 

arrow
arrow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