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疾病知識分享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張學岺醫師提供)

 

「我的孩子不專心,寫功課要摸上好半天,坐不住。」
「老師抱怨我的孩子上課東張西望,跑來跑去,非常皮。」
「我的孩子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

每天都有像這樣主訴的家長來到兒童心智科門診,有的是被老師再三要求而來,有的是自發前來,不論是自己來或是要求而來,總而言之,愈早發現問題,愈早處理愈好。上面的描述狀況,雖然接近過動兒的症狀,但若非經正式的心理與發展評估,最好不要隨意給孩子扣上標籤,尤其是缺乏規矩這方面,新入學的小朋友可能會產生類似過動兒的現象,不可混為一談,以免非但不能幫助孩子,還增加困擾。

過動兒症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要符合下列症狀、七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 (如:學校、家裡、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又非因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始能稱之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所謂的「過動症」。俗稱“過動兒”,主要的問題表現在三個層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

1、注意力不集中
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外界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轉移;對於靜態的遊戲則往往無法完成,做功課或遊戲時比較不能注意到細節或常因粗心大意而做錯,而且不能從頭做到尾,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不知放在那裡,嚴重的甚至連每天常規的事也都會忘記。

2、活動量過多
對他們的評語多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常常看到的是沒有辦法好好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上課時離開座位,跑來跑去,跳上跳下;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有的話很多,常嘰嘰喳喳講個不停。

3、行為衝動
往往還未聽完問題就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不能乖乖地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經他人同意,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
不是每一位過動兒都有以上所有症狀,有些孩子的表現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有些則是以活動量多及衝動為主,有些則是同時合併以上三種特性。這些症狀在七歲之前,就已存在,而且會對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因為這些特質,過動兒從小就被視為特殊人物,而且怎麼罰都不會改善,這是一組無法用打罵可以矯正的行為。各位父母要有這種體認:即使打死了,他還是一個過動兒;但光用無比的愛心而無適當的行為訓練,過動兒也不會自動「改動歸靜」,反而造成家人與學校的困擾。過動兒需要的是耐性及清楚的規則。

病因是什麼?
有證據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是大腦的細微功能欠佳的結果,特別在大腦前額葉部份。有可能是先天的或後天因素造成。因為這種病變在生化生理的分子層面,所以腦波或電腦斷層檢查都無法檢測出來,不需刻意費時費力去做,其診斷主要由醫師經由病要、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來確定診斷。

如果不治療,長大了會好嗎?
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過動兒成長至青少年後,好動情形逐漸改善,自然寬解約發生在12~20歲之間。三分之一的病童在長大成人後症狀可恢復與正常人一樣,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因無法適應學校及家庭,而淪為不良少年或發展出反社會行為、情緒障礙或藥物濫用等問題。
這些孩子如果不經治療或特別處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在課業學習、人際關係方面,比較容易造成問題。包括(1)課業學習及表現不理想,(2)人際關係不好,易受同儕排擠,(3)時常遭到父母或老師責罵,缺乏自信,(4)合併續發的親子關係、學校及社會適應不良、學習障礙、及情緒問題。嚴重的個案早期的藥物治療是很重要的,若再配合相關的行為、環境及心理治療,會使藥物的療效及行為的改善,更加長遠與穩定。

小孩有這些情形,該怎麼辦?
一般而言,治療包含五大類:(一)藥物治療、(二)行為管理、(三)認知行為治療、(四)親職訓練、(五)感覺統合訓練,另外,常需配合課業輔導及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

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ADHD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特別是在學齡兒童本身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幫助這些兒童。學齡前兒童因環境要求較少,除非症狀特別嚴重,並不一定用到藥物治療。一些中樞神經興奮劑如methylphenidate(Ritalin:譯做”利他能”),detroamphetamine(Dexedrine;譯做”右旋安非他命”),pemoline(Cylert; 譯做”塞樂特”)對過動症的症狀有治療的效果,其中約有70%~80%的病童可因服用Ritalin而症狀獲得改善。Ritalin為一種短效性的藥物,半生期約1~2小時,服藥的目的主要使孩童在學校時能夠靜下來專心念書、不要因此而減少了學習的機會。其副作用很少,若發生也大多是輕度的頭痛、腸胃不舒服、胃口降低、噁心、體重減輕及失眠。這些中樞神經興奮劑屬於症狀治療,需長期服用。

考慮藥物本身可能降低食慾,影響成長,因此在臨床上會採用「藥物假期」方式,在週末或寒暑假期,不需上課學習時,暫停使用,讓胃口恢復,生長迅速趕上,而不會有生長遲滯情形發生。藥物大多在早上、中午服用,以免影響夜間睡眠。雖然這些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不會有上癮症狀產生,父母不需太擔心,另外某些抗憂鬱劑對有些過動兒也有療效。但鎮定劑本身只能使患者較嗜睡,活動量減低,對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幫助,臨床上較少使用。

台灣多數家長或老師經常排斥用藥,排斥的理由可能是藥物有副作用、藥物僅控制症狀而無法根治疾病或是藥效沒有立即顯現。然而,排斥用藥的老師與家長們,可能需要衡量當過動兒不服用藥物時,在生活、學習或社會互動的適應上遭遇長期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對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或彌補。許多過動症學生之過動問題已嚴重到無法在學校正常作息,甚至對其他同學造成傷害、而導致全班師生排斥,如此嚴重的情況,家長仍堅持拒絕用藥,甚至家長對孩子的問題已經束手無策,卻仍不願考慮用藥。因此,台大邱彥南(民87)醫師建議採用「藥物輔助治療」一詞取代「藥物治療」之說法,讓父母或老師瞭解藥物對患者真正的功用,雖然無法根治疾病,又有副作用,但如果因有效的藥物服用計畫,而讓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上,可以與同儕一樣獲得成功的經驗與讚美的機會,即使藥物無法根治孩子的症狀,這些效果可能足以讓一個孩子由自我放棄,進步到有信心願意接受訓練與控制之目標。然而,家長經常忽略了孩子該用藥而未用藥所造成的心理上之副作用,這些負面影響往往是持續一輩子的,較之藥物短期的生理副作用而言,更是得不償失。

對於過度依賴藥物的老師與家長們,要注意藥效期間是孩子學習其他有效方法或接受教導的最佳時間,千萬不要只依賴藥物而忽略經營其他方法,例如: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孩子知道他也有好的行為或成就,或是訓練孩子控制自己的方法;在學校,老師也可以利用此期間進行補救教學或是訓練孩子有效的學習策略,甚至製造機會讓學生給其他同儕有正向的印象,例如:是當地參與班級活動、適當地分擔班級任務、或是表現才能等。當然,如果孩子可以不必用藥也能夠控制行為的時候,就不需要用藥了。

二、行為管理

有些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控制力薄弱,講道理或希望講ㄧ次就改十次的方法是很難達到效果的,只有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經驗行為的後果,他才會選擇什麼行為該繼續或該停止。

1.具體列出問題行為
首先,父母或老師必須先靜下來好好回想、仔細觀察整理寫下孩子的特性為何?是衝動?活動量過多?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障礙?生活習慣不良?還是對刺激太過敏感?因為這些特性使得孩子在日常生活裡造成哪些不良行為?

列出問題行為時,儘量不要用含糊籠統的形容詞,最好確實紀錄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次數、情況。列出這些不良行為使得孩子在環境適應上有哪些障礙?帶給家庭或學校的影響及壓力為何?父母或老師在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通常都有什麼反應?其實,孩子有許多行為是為了逃避責罵或得到注意等好處才產生的。

2.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
在許多問題中,選出對目前生活影響最大、最容易辦到的行為來處理,避免把所有問題一把抓,過多問題同時處理,有時不但無法得到好效果,反而徒增雙方的挫折感。

3.採用適合的行為管理策略
行為管理的目的在希望藉由孩子重複體驗行為的後果,選擇保存好習慣,停止不良行為。可採用的方法有:

(1).「關注」與「忽略」技巧交互使用
在一般的情形下,都是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老師或父母會特別注意他們,對於好的行為出現時,反而放心、少去注意。在不知不覺中,間接鼓勵孩子利用一些不良行為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老師或父母可以採取的方式為: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儘可能不去注意或滿足他的要求,甚至轉而注意其他孩子或學生。當孩子出現好行為時,則適度地注意及給予鼓勵讚美。

(2).運用暫時隔離法或其他溫和的處罰方式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機率。
當孩子表現不良行為時,需讓孩子為自己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例如:減少遊戲時間、暫時隔離等。譬如出現學生抓人頭髮行為時,要隔離五分鐘。剛開始施行時,為避免因太過頻繁的處罰,造成孩子挫折感或不合作,可以在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可先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可用計數的方式,如以堅定的語氣大聲唸「我從一數到十,如果不放手,馬上站到牆邊五分鐘。一、二、三….」。當孩子一有修正行為時,馬上停止計數。

(3).利用記分制度,做系統性的矯正
可視年齡不同,採用不同的方式。首先,父母或老師可以先列出兩張表。一張說明希望孩子每天、每星期需要做到的工作或責任。但最好每天不要超過五項,視孩子年齡酌情增減。一張紀錄老師或父母認為孩子每天、每星期、或長時間以來最希望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對一個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可用圓圈圈或卡通貼紙來代表,較大的孩子可用分數或正字來計數。沒做到可考慮扣相同分數。當分數累積到一定時,給予他們希望的獎勵。獎勵可事先訂立,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一種特權,視孩子個性、年齡而做調整。注意剛開始做時,這種累積分數不要要求太多,否則父母或老師與孩子都沒有成就感,常會提早放棄而功虧一簣。當做得特別好的時候,也可給予特別加分做鼓勵。視孩子的年齡,可酌情利用訂立行為契約的方式來促進執行計分制度的效力。

(4).聯合陣線、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老師與家長的態度要一致。事先經過討論與決議,認清行為的嚴重性,共同商討對策,共同執行。若有人嚴格有人放鬆,效果多不彰。

(5).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其他場合
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逐步將場所擴展到家庭、學校以外常發生這些問題行為的公共場所。以相似的方式列出期望、獎勵及未達成時的處置方法。

(6).定期評估改善程度,修改對策與計畫
由於問題行為有輕重緩急之分,每個階段的孩子也各有其重要的學習課題,所以需定期評估目前的作法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調整?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改。大部分的問題行為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絕非一天兩天的治療就能解決。因此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大家態度一致,也是很重要,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此外,有時也要跳開孩子本身的問題,看這些問題行為的背後是否有其他影響因素促使孩子不得不這樣做?如果父母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學校壓力等,必先解決這些因素,問題行為才可能真正被改正過來。

三、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採用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的方法,使當事人產生行為、想法和情緒的改變:其中,認知治療方法主要在處理當事人的想法與思考方式,而行為治療方法則是藉由環境的安排以及行為改變技術來處理當事人的行為。此處遇方法主要適用於八歲以上的過動兒童及青少年,由於過動兒具有自我控制方面的困難,認知行為治療可教導兒童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的技巧,訓練過動兒透過自我提醒的方式,處理負面的想法與情緒,以增進其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改善其衝動性及人際互動。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可以在臨床上應用於過動兒團體及家長團體中,也可以由父母或老師在家裡或學校中使用。認知行為處遇方法的特色為:

1、強調個人內在認知對行為及情緒的影響
父母師長對過動兒所呈現的種種行為問題的歸因與想法會影響到父母師長對過動兒的情緒反應與因應措施,以及彼此間的互動行為。因此,藉由檢視並改變對過動兒的歸因、想法與互動模式,可以改善孩子的問題。

2、強調自我控制與問題解決
訓練學生透過對自己說話(內在語言)來引導、調整自己的行為,而達到自我控制、自我調整、作計畫、解決問題等目的。亦即教導學生使用「好方法」來解決問題:
(1).停!什麼問題?
(2).有哪些方法?
(3).哪一個方法最好?
(4).做做看!
(5).行得通嗎?


四、親職訓練

家長的親職訓練和諮商也是治療過動兒的主要模式之一,通常包括三項目標,第一是增加家長對過動兒的認識,其次是持續地督導家長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第三是協助家長接受擁有一個過動兒的事實。訓練的效果不只是減少過動兒童的行為問題,對過動兒的其他家人也有正面的效果。

五、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理論認為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因而建議利用感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草地打滾等,來幫助過動症狀的改善。其訓練過程包括先透過面談、活動觀察、測驗等方式進行評估;然後、在感覺統合訓練中,先使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或壓抑的狀態正常化,再依正常兒童統合功能發展的過程設計活動,刺激兒童的潛能,幫助大腦進行整合,逐步改善整合功能。如:肢體控制、平衡能力、視覺空間概念以及讀、寫、算等基本學習技巧。除安排訓練外,指導家長一些在家裡可以做的活動,達到訓練效果。雖然感覺統合近年來在台灣頗為盛行,但並非對每個過動兒均有幫助,且其療效尚未得到科學驗證的支持。

學習環境與課業輔導

1、學校的選擇
儘量選擇班級人數少的幼稚園或小學,否則因老師必需兼顧到大多數孩子的狀況,比較無法容忍及照顧到過動兒的特殊行為。

2、分段學習
學習與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3、學習環境
儘量單純、安靜,減少外界刺激,做功課的房間的設備、布置簡單,玩具拿開,桌上除了書本、文具外,不放任何東西,門窗關著,以免因窗外景物、聲音而分心。

4、上課時間
上課時候他坐在老師易注意到的地方,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增強自尊心。

5、家庭教育
對一個學校功課表現不良的過動兒來說,家庭是安排補充教育最好的地方,可以更具彈性、耐心的方法,達成教育的目的。對於因過狀導致成績不好的孩子,一方面要適時提醒及督促其作息,同時教學不要只限於紙筆的書寫方式,先瞭解孩子能力不足的地方在那裡?父母可自行設計變通的方式,加強他們學習欠佳部份。不要將學校表現不佳的問題帶回家成為家庭問題,施以處罰。這樣一來,除了徒增家庭壓力,降低孩子信心外,對學習成果沒有太大幫助。

6、補習教育
如果發現孩子有學習上的障礙,可在放學後請個別指導的家教,給予良性補習,儘量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脫離學校進度過多,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父母督促孩子課業帶來的壓力,與不常的情緒反應

父母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 愛 / 限制 / 運動
1.愛→增強自信心、接納孩子的特質:
父母當瞭解孩子的能力是不均衡的,是大腦發展的問題,不是故意的搗蛋行為,孩子的身體內彷彿有一個不熄火的引擎在發動著,他們好動、粗心、不專心,並非他們不願或不肯學好,而是有生理的因素,在接納孩子的情況下,父母才能較心平氣和,以智慧的方法來教導小孩,或給予適當的治療。事實上,父母的接納,全面的支持,是過動兒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

語言下態度方面儘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以簡單清楚的指令重覆提醒,否則會因他們易分心的特性常忘記去做,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孩子做完成一件事,記得要多多給予讚美。

過動的孩子並非全然的不好,他還是有他的長處,只是因為無法符合常規的標準,或一般父母的期望而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孩子是無辜的,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父母可儘量安排一些活動如游泳、溜冰等一方面滿足其過動需求,並藉著鼓勵、讚美其較擅長的部份,增加自信心,彌補因學業、人際關係上的挫折造成的自卑心態。父母要態度一致互相體諒與支持,千萬不要互相埋怨、怪罪對方,甚至因孩子的存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諧。

2.限制→選擇朋友、注意環境安全: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經常注意戶外活動空間的安全性。
維持規律生活,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

功課方面安排一對一的教導方式,彌補過動造成的學習障礙,這些不足的地方是可以慢慢彌補的,不過要較長的時間,千萬不要抱著馬上要看到結果的心態,操之過急,也不要期待或要求太高,部份父母因孩子在團體中不良行為常招致親友鄰居抱怨後,常限制他們外出,以免產生困擾,結果減少與同年齡孩子互動機會,反而更增加了他們人際關係發展的障礙,所以避免過長時間的限制外出,在父母監護之下進行戶外活動是有益的。

3.運動→活動的安排、彌補孩子先天的不足:
「疏通其過動,而非全面圍堵」,幫助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如出外旅行時,避免因旅途遙遠,孩童無法忍受,可撥放兒歌或童話故事錄音帶,在車上說故事唱歌。晴天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雨天則在家中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傳接球等。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如彈鋼琴、書法。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好動,特意安排靜態活動,期望以靜制動,矯正過動本性,殊不知因孩子本身活動量大、不專心,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相反地,一些如柔道跆拳等,因考慮孩子衝動的特質,可能會造成傷害,也不適合。藉著多安排夏令營、教會團體、露營等活動,以加強其社交技巧的訓練,並增加與人相處互動的機會。

參考書目 (出版社/書名/作者)

遠流: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遠流:分心不是我的錯 丁凡 譯
心理:SOS暫時隔離法 魏美惠 譯
心理:行為障礙兒童的技巧訓練-父母與治療者指導手冊

陳信昭、陳碧玲 譯
心理:最棒的過動兒 何善欣 著
心理: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 洪儷瑜 著
皇冠:我愛小麻煩 何善欣 著
商周文化:不聽話的孩子 何善欣 譯
新苗文化:解讀敏感/漫不經心的孩子
新苗文化:解讀叛逆/好動的孩子
正中書局: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 侯育銘 著
張老師文化:注意力訓練手冊

出處:林口長庚醫院
日期:2006/11/6
作者:張學岺醫師提供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大寶的時候出血到生,因此2寶前期又出血時會特別的緊張,搜尋了一些網路文章當作筆記,也順便分享給需要的媽咪們!

懷孕期間出現任何的出血現象,都可能是某種症狀的警訊之一,因此,李木生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毛士鵬奉勸所有孕媽咪,每次懷孕可能面臨的狀況都不一樣,孕期只要有出血症狀務必就診確認原因,千萬不要有僥倖的心態,以免影響到腹中胎兒及孕媽咪的身體健康。

轉貼來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3979

分辨出血症狀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所有心思都在胎兒身上,因此只要發現出血,就必須就診確認原因,毛士鵬醫師認為,雖然不能小題大作,但絕對不能輕忽任何異常狀況,孕媽咪如果就診確認沒事或僅是輕微狀況,下次同樣情況發生,就能夠不需要太緊張,但務必謹記一個原則「只要有出血就是有問題」,千萬不能疏忽。

.顏色:孕期出血可區分為三種顏色,首先鮮紅色屬於最急迫的狀態,第一時間直接流血出來,且血液流量容易較大;咖啡色相較於紅色,屬於緩慢性出血,流速較慢,血液由於先流到陰道與分泌物混合,因此變成咖啡色;粉紅色則是少量出血後流至陰道與分泌物一起流出,也屬於緩慢性出血的一種,但孕期出血通常不會是粉紅色,粉紅色出血原因多半為子宮頸糜爛、息肉或發炎,但仍必須經由醫師確診。(推薦閱讀:孕期陰道總是濕?小心異常分泌物!

.原因:出血原因可分成兩部分,分別是構造與功能的問題。前者,可能有胎盤著床位置過低、子宮頸發炎、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必須透過超音波以及內診才能確認出血原因;後者則與高齡產婦或卵巢功能差的孕媽咪,體內黃體素不足,導致胚胎與子宮內膜無法緊密結合有關。

治療根據出血原因,醫師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舉例來說,若是子宮肌瘤,為加強穩定度要增加黃體素,有子宮頸糜爛或息肉,則必須拿掉息肉或用藥讓發炎症狀減輕。
 

孕期出血不要怕!有可能是這11種原因-0

改善孕期出血方式

毛士鵬醫師針對可能導致孕期出血的狀況,詳加解釋原因、可能發生的時間點及改善出血的方式,讓孕媽咪參考。

1. 受精卵著床不穩

受精卵著床後的穩定度,通常是看胚胎與子宮的結合問題,但是無從證實是否為受精卵著床不穩導致出血,因此會先等到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出血的問題,才會將出血原因歸納為受精卵著床不穩,而這通常都是懷孕初期發現,醫師會先開立黃體素,而份量多寡必須看血液的量,如果是急性出血,就要先注射黃體素,但若出血量少,代表胚胎穩定度暫時沒問題,就會開立口服的黃體素。

2. 胚胎異常自然淘汰

毛士鵬醫師強調,在確定胚胎異常自然淘汰前,務必要有多次超音波比較。若孕媽咪月經週期不準,這週去看診胚胎為1公分應該先確定懷孕,並用超音波確定為子宮內懷孕,等到過1週再看仍然維持原樣,或是超過2週以上卻仍未發現心跳,就可能為胚胎異常,通常需連續幾週的看診比較過後才能夠確診。而若確定是不好的胚胎,唯一的治療就只有中止妊娠。(推薦閱讀:流產原因及治療方式

3. 黃體素不足

黃體素是人體原有的激素,但懷孕後體內的黃體素會急速上升,通常一般女性,平日體內黃體素的濃度小於2ng/ml,等到排卵前後及懷孕初期,黃體素濃度就會上升到5~10ng/ml。因為黃體素是讓胚胎能維持於子宮內著床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當體內黃體素不足時,就有可能會出血,此時應該請醫師開立黃體素補充。

孕期出血不要怕!有可能是這11種原因-1

4. 葡萄胎

葡萄胎屬於胎兒染色體異常的一種,發生機率較低,主要是指懷孕組織在子宮內出現非正常發育,初期會有嚴重嘔吐症狀,陰道則有很多暗紅色分泌物,且與相同懷孕週數的媽媽相比,腹部顯得比較大;雖然超音波可以看出葡萄胎,但必須要用病理切片化驗後才能確診。

5. 子宮外孕

子宮外孕意即受精卵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最常見是跑到輸卵管、卵巢、腹腔、子宮頸等位置,受精卵會在錯誤位置繼續分裂生長,對孕婦的危險性高,因此必須立即中止妊娠,若不中止甚至會影響到孕婦的性命;著床位置錯誤可能會有陰道不正常出血,甚至孕婦腹部出現劇烈的疼痛感,因此若有不正常出血及疼痛,務必儘速就醫檢查。(推薦閱讀:著床錯誤!!寶寶不在子宮裡?

6. 子宮頸閉鎖不全

等到懷胎足月後,子宮頸會慢慢張開準備生產,也就是俗稱的「開幾指?」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孕婦,由於子宮頸緊閉的能力很差,通常在孕期16~22週會出現無痛性的子宮頸變薄與子宮頸口擴張,導致胎膜破裂,通常會伴隨著出血,當下醫師必須立刻做子宮頸環紮術,這手術是類似製作一束口袋將子宮頸口收緊;儘量等到胎兒足月,再準備解開即可,如需剖腹產,則可等到寶寶安全出生後再施行。若第一胎曾經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情形,第二胎在12~16週期間,就必須要先進行子宮頸環紮術,避免有狀況發生,並儘量減少走路、運動、長時間站立,讓肚子緊縮情況減低,減少子宮頻繁收縮。(推薦閱讀:子宮頸閉鎖不全.早處理仍有機會安產

7. 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等於受精卵著床位置較低,胎盤蓋到子宮頸口,正常胎盤位置離子宮頸口越遠越好,因為著床會較穩定,但通常要到24~28週時,才能確認是否會前置胎盤。另外,由於前置胎盤接近子宮頸口,容易一不注意就使胎盤血管破損引發出血,且子宮下段收縮能力差,若造成胎盤剝落將難以止血,容易造成產後大出血,影響孕婦安全,因此平時應儘量多休息,隨時注意胎動,若有狀況應及早就醫。

8. 子宮頸糜爛

懷孕初期及後期都有可能發生「子宮頸糜爛」,所以若初期已經發現,就要及早治療,而糜爛一詞,時常造成孕婦恐慌,毛士鵬醫師解釋,子宮頸原本是平滑的表面,但陰道發現細菌時,子宮頸的腺體會聚集保護子宮頸,免於外部細菌進入,而此一現象會造成子宮頸內口出現類似向外翻出的情形,因此子宮頸糜爛也是內子宮頸外翻的意思,屬於一種良性的生理變化,但外翻的結果會導致容易出血,或是加上孕媽咪走路摩擦、太累、站久、扛重物都可能會有出血情形,治療方式可採取藥物或局部塞劑。

9.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功能必須等到12~13週後才能健全,因此在這之前的出血,不能視為胎盤早期剝離,應視為流產;而胎盤早期剝離是在胎兒出生前,胎盤就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下來,因為腹中胎兒全靠胎盤來獲取母體的養分,是胎兒與母體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角色,若是在尚未產出就出現剝離,寶寶一下子失去養分,很有可能在短時間死亡,且剝離時常沒有預兆和跡象,可能突然發生而造成大出血。

至於前置胎盤與胎盤早期剝離的差異,乃在於前者是因胎盤位置低而造成出血,此種出血較不會痛;但後者是胎盤從子宮上直接脫落,因此痛感會十分明顯。為避免此情況發生,建議平常避免勞累與腹部過度用力或撞擊,以降低出血的機率。(推薦閱讀:不易察覺的危險 胎盤早期剝離

孕期出血不要怕!有可能是這11種原因-2

10. 痔瘡

若懷孕前就有痔瘡,懷孕後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若專指懷孕期間的痔瘡,至少要到24~25週以後才有可能變嚴重,甚至出血。因為懷孕初期胎兒較小,不足以壓迫到肛門影響血液回流。假使孕期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使糞便水分不足、過硬,就會容易有痔瘡,不過孕期痔瘡多半屬於暫時性痔瘡,不建議以手術處理,等到生產完畢,痔瘡多半都會逐漸變小。

11. 泌尿道感染

隨著子宮逐漸脹大推移到腹腔,壓迫到膀胱及輸尿管,阻礙尿液的流通,膀胱也更容易被細菌感染,使泌尿道感染,症狀包括小便時會有灼熱、脹痛,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血尿,但泌尿道感染有時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孕婦無法自行區分是泌尿道或陰道出血,所以必須就醫檢查,如果確認是泌尿道感染,就要儘速以藥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
 

流產後處理

若確定已經流產,最重要的是先行確認是否有任何殘留物,因此醫師會做超音波檢查,毛士鵬醫師建議,流產後至少經過2~3次的月經週期後再懷孕為佳,而在等待下次懷孕前,儘量維持身體狀況及良好受孕環境,多補充葉酸及B群,有助於提升懷孕品質;另外,一旦有因黃體素不足而流產的經驗,下次若確認子宮內懷孕後,也可直接使用黃體素,雖然給予黃體素無法促成品質差的胚胎變成良好的胚胎,但只要是好的胚胎,黃體素能夠協助鞏固胚胎著床。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李木生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毛士鵬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肺炎鏈球菌╳輪狀病毒 家長必知的自費疫苗

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雖然在人文藝術上不斷進步,然而對於感染性疾病,卻一直是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一切扭轉頹勢的契機,都發生在過去這一百多年,包括發現細菌病毒、開始用抗生素治療等。另一項改變人類健康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疫苗的應用。

特別的是,疫苗的發明竟遠比細菌的發現還要早,在還不知道敵人是誰之前,竟然就有武器可以對付疾病!其實原因不難理解:疫苗的作用並不是用「人類所發明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而是遵循著上帝原始的設計,也就是藉由我們身體裡主動產生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疫苗就像是帆船,順著自然的風向前進,速度雖慢,但幾乎可以到達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而抗生素就像是飛機,雖然可以迅速且準確的到達目的地,然而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機場。

兒童感染性疾病的頭號公敵

過去一百年來發明了許多疫苗,所對抗的疾病有些已絕跡,有些則因為在台灣不常見,所以沒有列入常規疫苗。總之,目前台灣孩子所需要的預防接種,就是寶寶健康手冊上的那幾項,以及一些自費疫苗。

這十年來,有兩個關於幼兒的重要新疫苗問世: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

簡單來說,目前兒童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細菌,肯定非肺炎鏈球菌莫屬。肺炎鏈球菌會造成的疾病不只是肺炎而已,還有中耳炎、鼻竇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這麼重要的致病菌,人類當然會想發展出疫苗來對抗它。

肺炎鏈球菌共有九十多個分型,而舊型的「二十三價莢膜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就是萃取其中二十三型的細菌做為疫苗。然而這種莢膜多醣體疫苗對兩歲以下的小孩並沒有幫助,就算打在成人身上,隨著時間久遠,效果也是愈來愈差。

於是在二○○○年的時候,新的肺炎鏈球菌疫苗,終於突破瓶頸,可以接種在兩歲以下的小孩身上。這種新的技術,無法一次囊括二十三型,所以剛開始只有選擇其中七型的肺炎鏈球菌做成疫苗,叫做「七價接合型疫苗」。七價疫苗進入美國幼兒的公費系統之後,侵襲性肺炎的數字快速滑落,兒童病例減少了將近九成,真的很驚人!

這個疫苗不只反應好,還可以產生免疫記憶,更出乎意料的是,雖然疫苗是打在小孩身上,老人的肺炎病例卻也開始下降,減少了將近兩成。這個現象證明了兩件事:第一,接合型疫苗可以清除兒童鼻腔內的肺炎鏈球菌,包括那些未發病的帶菌者。第二,原來老年人得的肺炎,大部分是鍾愛的金孫傳染給他們的!

自從七價接合型疫苗開始接種之後,肺炎鏈球菌受到嚴重的打壓,變得很難生存。不過人在壓力下會成長,細菌也是,因此有兩個重要的改變,正悄悄的浮現。

愈挫愈凶狠的細菌

第一,因為七價疫苗只能保護這七種型別的細菌,因此「不屬於這七價」的血清型細菌漸漸取而代之成為霸主,其中最凶狠的一隻叫做十九A血清型。如果已經打了七價疫苗的孩子,還得到嚴重的肺炎,幾乎可以猜到就是這隻十九A在作怪。

第二,肺炎鏈球菌與流感嗜血桿菌這兩隻細菌,常常在我們的咽喉裡搶地盤,看看誰才是身體的地頭蛇。現在因為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普及,咽喉帶菌的地盤已不再是肺炎鏈球菌獨大,漸漸被一種叫做「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佔領。而這隻細菌可以引發中耳炎和慢性氣管炎等。

目前凶狠的十九A,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崛起,分別都有了解決的方法,可惜這兩個方法都不完美。

七價疫苗的成功,讓藥廠更有信心發展價數更高的疫苗,因此從二○一○年開始,新發明的「十價」與「十三價」接合型疫苗,成功的取代了七價疫苗的地位。

其中十三價疫苗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十九A。這十三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就包含了惡名昭彰的十九A細菌,如果單純從預防嚴重的侵襲性肺炎角度來看,十三價疫苗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保護範圍也相當廣。

不過會得到侵襲性肺炎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反而以曾患過中耳炎的孩子居多。而中耳炎的致病菌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佔領了,這個問題由「十價疫苗」來解決。「十價疫苗」名字取得不好,它其實應該叫做「肺炎鏈球菌與嗜血桿菌二合一混合疫苗」,可以同時預防這種「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感染。遺憾的是,十價疫苗當初押錯寶,沒有將十九A含括在這十個疫苗保護的血清型別之中,這一步走錯,導致它現在的定位十分尷尬。

十價、十三價功能不同,各有千秋

每次媽媽問我:「黃醫師,這兩種疫苗哪一種比較好?」總是令我沉吟半天。如果單純以肺炎鏈球菌的預防而言,十三價當然比十價好,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搞半天比較這兩種疫苗根本就是拿橘子跟香蕉比,誰比較好?看來是永遠不會有答案了。

為了避免各位誤會,以為好像有了某種疫苗之後,另一種細菌就會取而代之造成新的疾病,造成疫苗一個接一個永遠打不完,並不是這樣子的。在美國,光是七價接合型疫苗,就已經將侵襲性肺炎的發生率打得抬不起頭來,十九A再怎麼猖狂,也不過是非常少數的人受到感染罷了,疫苗對整體而言,影響還是非常正面的。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所造成的感染,相對於肺炎鏈球菌,也是小巫見大巫,症狀並不會那麼嚴重,有點像是趕走一個黑道老大(肺炎鏈球菌),換來一個小流氓(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的意思。

而如果您家的寶貝曾經因為嘔吐或腹瀉而求醫,應該對於輪狀病毒這個名詞不陌生。無論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都是造成嬰幼兒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在台灣疫苗還沒上市之前,估計每年五歲以下的住院兒童,有半數是因為輪狀病毒而入院,其中又以六個月至兩歲的幼兒最容易受到感染。

輪狀病毒疫苗上市已滿五年,全世界的研究都顯示效果好得不得了,而且沒什麼副作用。這支疫苗是口服的,不是注射,所以寶寶不用挨針。 按照規定,吃疫苗的時程是寶寶一個半月到八個月之間,最好是在四個月之前就開始吃,不然會來不及完成兩劑或三劑的接種。吃完之後,雖然還是有可能得到輪狀病毒感染,但症狀會輕微很多,住院率可以降低到接近零。

輪狀病毒疫苗最好8個月大前服用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八個月大以上的寶寶不能再吃輪狀病毒疫苗,這個規定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一九九八年,史上第一支輪狀病毒疫苗就已經上市,這支疫苗名為RotaShield。一年之間,有八十萬名以上的嬰兒口服了這支輪狀病毒疫苗,效果其實很不錯。就在全球兒童歡欣鼓舞、藥廠準備數鈔票的時候,這疫苗卻在很少數的兒童身上,發生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副作用:「腸套疊」。

腸套疊是兒童特有的腸胃道疾病,小腸因為打結而阻塞,輕則只是腹痛嘔吐,重則引起敗血性休克,這樣的套疊最常發生在一、兩歲的小朋友身上。研究發現,如果在這個年紀剛好吃了 RotaShield,發病的機率就會增加。

RotaShield 經過二十年的研發,上市一年,就因為腸套疊的副作用而下架了。當時負責此疫苗的公司多年來的投資付諸流水,差點要倒閉。幸好有統計專家把所有的資料再審視一遍,發現只要是八個月之前服用疫苗的寶寶,就不會增加腸套疊的機率。所以當新輪狀病毒疫苗在做臨床試驗時,就嚴格規定不可以讓八個月以上的寶寶服用疫苗,這樣就不會重蹈上一家公司悲慘的命運了。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兩家疫苗(兩劑型和三劑型)都不會增加得腸套疊的機會!

嬰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常常碰到的問題是:如果服用後吐掉了,要不要再補一劑?答案是:不用再補。但有腹瀉或嘔吐症狀的嬰兒,應延後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一個疫苗上市,必定有它的醫療貢獻與經濟效益。打疫苗就像是買保險,買的保險愈多愈花錢。然而要是真正遇上意外時,花的那筆保險費相對於意外產生的花費,就不算什麼了。疫苗也是一樣,如果您的孩子得到上帝眷顧,完全不會生病,那麼的確是不需要接種這些疫苗;但萬一不幸真的生病了,屆時再回想起沒有幫小孩接種疫苗的疏忽,必定是後悔不已。

所有疫苗都可能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的嚴重度絕對不比疾病本身高;這些疫苗都經過美國或歐洲藥品上市的嚴格審查,才能進到台灣來,因此發生副作用的機率也一定是少之又少。千萬不要聽信謠言或未經查證的媒體報導,而拒絕給寶寶接種疫苗!如果有疑問,找您信任的醫師溝通詢問,相信他的專業必能給您正確而滿意的答案。

引用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4060-%E8%AA%8D%E8%AD%98%E3%80%8C%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3%80%8D%E8%88%87%E3%80%8C%E8%BC%AA%E7%8B%80%E7%97%85%E6%AF%92%E3%80%8D%E7%96%AB%E8%8B%97/

-------鯊克菌DR.SHARK銀離子抗菌噴霧~抗菌+消毒+除臭+MIT出外&在家一瓶搞定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力關鍵問答:嘴巴破,俗稱火氣大,也是免疫力的問題嗎?

嘴巴破常被人說是「火氣大」,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指出,其實只有嘴破反覆發作才屬於民間所謂的火氣大,這種情況確實屬於免疫偏差。而這類被稱為「體質性嘴破、復發性嘴破」的患者通常都有家族性的遺傳,當體力耗損較高,或精神疲累時,患者的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自己的口腔細胞,以致造成經常性口破。

國內牙科曾有臨床研究發現,約有二成的民眾有這種問題,只要一熬夜、壓力大,就會發生口破。此症患者通常會在一~二週內復原,因此建議使用口內膏,只有嚴重反覆發作者,才需要開給免疫調節藥物治療。

而反覆發生口腔潰瘍,也要小心可能有貝西氏症候群(Behçet's  syndrome),徐世達提醒,此症患者除了經常發生口腔潰瘍,也會在眼睛、陰部等黏膜處形成潰瘍,也可能引起關節炎、中樞神經及血管病變、腸道散發性潰瘍等全身性疾病,因此要特別注意。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臨床上看到經常口破的患者,約有一成是平常飲食缺乏維生素B、C。有些人在口破前一天吃了很多太鹹的食物如鹹酥雞或鹽水滷味,造成黏膜發炎破裂。

而有八成的患者則有情緒壓力的問題,不僅顳顎關節及肌肉容易緊繃,黏膜血液循環不良也容易引起口破。當然,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很可能就因而引起口腔潰瘍。

不過嘴破也不一定是因為免疫偏差引起,若口腔患有扁平苔蘚,口破的狀況可能一直存在,感染也可能引起嘴破。

例如感染率很高的口腔單純性皰疹,有些人會在嘴外圍和黏膜交界發作,每當體力較差時就易復發。壓力大或經常熬夜,單純性皰疹的復發率愈高。

另外鏈球菌感染也可能引起口腔潰瘍,而常引起手足口病咽峽性皰疹的病毒感染,也會引起口破。如果口腔潰瘍的傷口久久不會癒合,則要懷疑可能有口腔病變,如口腔癌的危險。如果小朋友的牙齒咬合不正,吃東西時常會咬到舌頭或是頰側,也會造成嘴破,這些情形都要一一辨別。

 

文章出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7182-%E5%98%B4%E5%B7%B4%E7%A0%B4%EF%BC%8C%E4%BF%97%E7%A8%B1%E7%81%AB%E6%B0%A3%E5%A4%A7%EF%BC%8C%E6%98%AF%E5%85%8D%E7%96%AB%E5%8A%9B%E6%9C%89%E5%95%8F%E9%A1%8C%E5%97%8E%EF%BC%9F/?utm_source=parenting.website&utm_medium=ETU&utm_campaign=extend_article&eturec=1&page=2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聯合新聞網 

今年寒流接續來襲,天氣忽冷忽熱,近期A型流感H1N1病毒發威,佔了就診求醫人數八成,各大醫院自春節以來就人滿為患。以下整理十大流感Q&A,除了更認識流感外,也教你如何預防:

 

Q1:什麼是流感?主要症狀是什麼?

A: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有A、B及C型三種,一般每年的季節性流感為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潛伏期約半天至4天,一旦症狀發作,患者會連續高燒2至3日,並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全身肌肉痠痛及倦怠等症狀,極易引發肺炎、中耳炎、鼻竇炎、腦炎等併發症,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導致死亡。

Q2:如何分辨感冒、流感與類流感?

A:一般感冒多為咳嗽、流鼻涕,少部分會輕微發燒,休養兩天後約一週可痊癒;類流感症候群與流感臨床症狀相似,差別只在病毒有無檢驗、確診。通常醫師多以患者的臨床表現判斷,除了感冒常見的咳嗽、流鼻涕、時而發燒之外,最大不同是類流感或流感會出現嚴重全身發燒、身體痠痛及明顯疲憊感。

photo感冒VS.類流感、流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Q3:流感的傳染途徑、潛伏期與可傳染期為何?

A:流感主要藉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染,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亦可能因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間接觸摸口、鼻而傳染。

流感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約1-4天;罹患流感的人,在發病前1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7天都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而幼童的傳播期則可能更長。

Q4:流感病程為何?

photo 流感病程圖。(圖/擷自衛福部官網)

 

 

Q5: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

A:接種流感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長者、幼兒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及國小學童與醫護人員等高傳播族群,應盡早接種降低感染機率。

Q6:接種流感疫苗後多久可以產生保護力?

A: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後,至少約2週後產生保護力。此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

Q7:因應秋冬流感疫情,何時接種流感疫苗才來得及產生保護力?

A:台灣歷年來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升溫,於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於2、3月後趨於平緩,且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產生保護力,故建議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應於10月流感季節開始,便盡早接種疫苗。

Q8:抗病毒藥劑什麼時候投藥最好?療程多長?

A:在流感症狀開始後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好,所以當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若為流感重症病患或出現危險徵兆者,即使症狀出現時間已經超過48小時,還是可以服用。通常一個療程劑量為每日投藥2次,連續投藥5日,停藥後即不具預防及治療效果,故仍有再次患病而需服藥之可能。

Q9:預防流感,除了打流感疫苗,還有哪些好方法?

A:平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洗手,降低流感病毒的接觸機會,個人也應維持健康飲食與均衡營養,養成規律作息,提升自我免疫力,降低流感感染機率。

photo除了施打疫苗,也要維持生活上的良好作息、多運動,出入公共場合戴口罩。(圖/擷自衛福部官網)

Q10:市面口罩種類多,應如何選擇?

A:口罩可分為棉布口罩、醫用口罩、活性碳口罩及N95口罩。由於流感病毒是經由飛沬傳播,其飛沬大小約0.5微米,所以若是要預防病毒及細菌傳染,配戴醫療手術用口罩是最佳的選擇。

photo市面常用口罩的功能與注意事項。(圖/擷自衛福部官網)

(本文轉載自2016.02.24「聯合新聞網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684#sthash.0NC2Ukzf.dpuf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歐俊彥 醫師

 

咳嗽好多天了,痰怎麼都出不來?

門診中常常看到父母帶著久咳不愈的寶寶前來門診,開口就說「寶寶已經看了好多醫師了,可是就是繼續咳嗽、沒有改善的狀況!」、「每次一咳嗽,就會跟著吐出來,已經連續清理了好多天的床單了!」接著問「寶寶是不是得到肺炎啊?」想要聽聽我的答案、尋求幫助。


這些久咳不愈的寶寶,大概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不外乎是約略一歲一下,「咳咳」聲音中可以聽得到好多痰音,雖然已經咳了將近一個星期,但是寶寶這段時間沒有發燒,精神食慾也是正常,若不是不停地發出「咳咳」聲音,還不感覺寶寶生病了。

這時我會告訴面露焦容的父母,寶寶喉嚨沒有紅、溫度也正常,雖然咳了這麼久,但是肺部聽不到囉音、沒有變成肺炎,耳朵也沒有積水發炎中耳炎,也沒有鼻涕倒流的鼻竇炎。

「只是整個肺部呼嚕呼聲音,都是痰音!」

父母親似乎遇到知己的說著「對啊,聽寶寶呼吸時都是痰音,還不停的咳嗽著,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也就是,肺部的許多痰不停地刺激著寶寶小小的肺部,導致不停咳嗽,」我接著說「只要寶寶肺部的痰出來,咳嗽就會好了!」

 

咳嗽是為了將包裹入侵異物產生的痰排出

 
寶寶之所以會咳嗽,是因為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時,呼吸道纖毛清除氣管或是支氣管裏面刺激物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




呼吸道受了無論是病毒、細菌等感染,或是異物、某種過敏刺激,會利用呼吸道裡面的神經快速的將衝動傳導至腦部的咳嗽中樞,這時就會反射性的快速引發咳嗽。





此時呼吸道黏膜會分泌痰液來包住入侵的異物、過敏原,或是病毒、細菌感染原,咳嗽就會將包裹物的痰液咳出來,也就是咳嗽是有清潔功能的。
 

兒童的痰製造的多、卻不容易排出


兒童感冒生病若是產生痰時,會忍不住一直咳嗽想把痰咳出來,但因為和成人的氣管直徑相比,兒童的氣管壁小了許多,自然容易累積痰,若是屬於敏感性氣管兒童、呼吸道黏膜就更容易反應增加痰的數量,呼吸時父母親就會聽到「呼嚕呼嚕」整個肺部都是痰的呼吸聲音。





兒童的免疫力也沒有成人的成熟,很容易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造成兒童較為嚴重的肺部感染,這些都可能會生出較多的痰音。加上兒童5~6歲時才會主動咳痰,所以兒童生病出現痰不但比成人多、還比成人不容易排出,當然就容易向父母告訴我說的「已經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直咳嗽、好像都不會好」貼切的形容了。

 

不要服用止咳藥水


這時,若是寶寶就只剩下痰音,經過檢查沒有併發肺炎、中耳炎或是鼻竇炎時,會繼續咳嗽並不是病情變嚴重,而是肺部的痰累積導致繼續咳嗽,這時要配合醫師喝化痰藥水。





千萬不要隨便倒藥局買些止咳藥水,雖然止咳藥水可以短暫的舒緩兒童咳嗽次數,似乎讓兒童病情減緩,但是止咳藥水反而會抑制咳嗽中樞不利於排痰。





兒童咳嗽排痰就是為了能將呼吸道裡面的包裹的病毒、細菌清除,若是吃了止咳藥,反而容易讓痰液回流至呼吸道的支氣管或是肺泡裡,可能反而導致細支氣管或是氣管炎,甚至是肺炎。所以兒童一直咳嗽、或是嬰幼兒生病嘔吐吐出痰來,雖然會造成兒童生活睡眠品質不好、父母必須辛苦的清理嘔吐物,卻是改善感冒的最好方式。 

 

多喝溫開水非冷開水


無論是兒童是乾咳,還是咳嗽時伴有大量的痰,都需要大量喝水。喝水是為了有助於新陳代謝,增加感染身體的病毒、細菌的排泄速度。





另外,多喝水可以讓呼吸道的咽喉部有良好的濕潤,並讓痰變稀而容易排出。一般建議喝溫的白開水最好,也不要喝冷水,任何含糖分的飲料可能反而會惡化過敏體質的咳嗽。

 

可以吸蒸汽、或是浴室裡面的熱氣


若是家裡有蒸汽機,可以一天多次,在機器內加上生理食鹽水讓兒童吸蒸汽來輔助化痰。若是沒有蒸汽機,可以將沸水倒到茶杯裡面,讓兒童口鼻對著升起的熱水蒸氣呼吸,或是讓兒童在充滿熱氣的浴室裡邊洗澡邊吸著熱水的熱氣。





這是因為生理食鹽水或是熱氣可以讓痰液變稀,有利於寶寶咳出痰,還可減輕氣管與支氣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腫,減少咳嗽。

 

有空時要幫兒童拍背


可以在兒童飯後飯前一個小時、兩餐之間側臥,父母將五指稍屈,握成空手拳,輕輕地拍打兒童背部,可以因為身體振動使痰容易咳出。而側臥姿勢可把痰藉地心引力引至較大的氣管,容易於咳出。





雖然有些父母會告訴我,這樣做並沒有看到兒童將痰吐出,但是身體肺部的痰被振動後有可能會跑到嘴巴,經由吞嚥時進入食道從腸胃道排出。

 

兒童咳嗽痊癒時間有時會超過10天


成人的咳嗽症狀大約要一個星期左右才會改善,但是兒童抵抗力沒有成人好,呼吸道被感染黏膜受損修復能力差、又比成人敏感,所以咳嗽或是有痰,痊癒的時間會甚至會超過10天以上才會改善。

父母會問我「既然已經沒有併發症、只剩肺部的痰,是不是一定要吃藥?」事實上,若是寶寶病情沒有變差,父母有信心可以借由物理方式來化痰,的確不一定要吃化痰藥。只是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地重複上述方式,幫兒童減緩感冒時咳嗽的不適、增加痊癒速度。

引用來源~http://www.icareyou.tw/2017/12/blog-post_13.html

-------鯊克菌DR.SHARK銀離子抗菌噴霧~抗菌+消毒+除臭+MIT出外&在家一瓶搞定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猛眨眼睛、裝鬼臉、搖頭晃腦、突然大叫……他不是故意的,很可能是妥瑞兒。什麼是妥瑞氏症?需要治療嗎?當孩子確認是妥瑞兒時,家長、老師該怎麼辦?

中部一位妥瑞症國中生在上課時突然大叫,嚇到懷孕的老師,學校因此規定他上課咬原子筆,以免影響秩序,一咬就是三年。高雄市鳳山高中一位妥瑞症學生參加大學指考時,身體不自主的扭動被監考老師誤認為作弊,給他化學零分。經家長據理力爭,大考中心最後還是扣了他五分。

這些妥瑞症孩子所受的不當對待,看在所有家長眼裡都深感心痛,更別說那些飽受誤解之苦的妥瑞兒與家長們。台灣有將近十萬名的妥瑞人,需要我們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你是否曾遇過,每三秒鐘脖子要抽搐扭動一下、每兩秒鐘嘴巴會吠叫鬼吼一聲的妥瑞兒?治療妥瑞症權威、林口長庚兒童神經科醫師王煇雄指出,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s Syndrome)是一種神經生理基礎的毛病。雖致病機轉仍不清楚,但目前許多證據指出可能源自於腦部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度反應,導致患者反覆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醫界一般稱為tic(見附表)。

妥瑞症的全球發生率約是每兩百人就有一位,台灣的男女比例是九比一,合計台灣有高達十萬名的妥瑞人,族群不算小。妥瑞症分為動作型tic、聲語型tic和混合型tic。常見的表現為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聳肩膀、搖頭晃腦等動作,以及清喉嚨、擤鼻子、大叫、發出類似髒話的短促或複雜聲音。

三要點,認識妥瑞症

一、妥瑞兒的症狀會轉好,不一定要接受治療。

妥瑞兒多在五到七歲左右被確診。症狀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後,有三分之一的妥瑞兒症狀會完全消失,三分之一的症狀會逐漸減輕,只有三分之一的妥瑞症狀會持續到成年。關鍵期是在青春期前及早發現並治療。王煇雄指出,其實只有不到一○%的妥瑞兒因為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才被注意;大多數的妥瑞兒症狀輕微,唯有在家心情放鬆時,才會顯現tic症狀。這些隱性妥瑞兒從未接受治療,只需家人親友的心理支持即可。

二、妥瑞症不會傳染,也不是經由模仿而來。

妥瑞症既非心理疾病也不是精神問題,是中樞神經系統異常,不會影響智能發展。兩成以上的患者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許多更合併了過動症、強迫症、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等共病症。這些共病症引發的學習與社交困擾經常大於妥瑞症本身,這些兄弟症通常也需要被優先治療。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組組長易曼強調,單純的妥瑞兒不需接受特殊教育,通常是妥瑞兒合併過動症或自閉症等,才需安排進入資源班就讀。

三、妥瑞兒的tic也許可被短暫壓抑,但不能經由壓抑而完全終止。

《站在學生前面》作者、曾獲選全美新進教師獎的妥瑞人布萊德.柯恩形容,要妥瑞兒不要出現tic,就像要求過敏的人不要打噴嚏一樣,雖然可以暫時忍住,但隨後會以更大能量爆發出來。家長也不用擔心若不制止孩子,會讓他們誤以為干擾的言行可以持續下去。因為學齡以上的妥瑞兒知道自己正出現tic,不需要別人提醒;而一再的專注壓制只會帶來反效果。反之,包容、放鬆、轉移、專注投入在興趣上時,tic反而會減輕,甚至消失。

給家長:適當的忽略,幫助孩子放鬆

妥瑞兒在剛被發現的第一時間經常遭誤診,以為是眼睛、鼻子過敏,或脖子、身體的肌肉出問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監賴美智的女兒,國中時曾出現過短暫的妥瑞症狀。當時她只覺得女兒「猛眨眼睛」,以為是眼睛過敏,也看了眼科醫生拿藥來點,最後才確診為妥瑞症。

妥瑞兒和家長一起出門,家長為怕尷尬會想一直抑制tic出現,尤其是當親友投以關注的眼神或陌生人一些不友善的舉動,都足以讓妥瑞兒和家長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崩盤。王煇雄建議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儘可能平心靜氣跟陌生人解釋妥瑞症的真相,或者自我建設學會裝聾作啞,到餐廳或戲院可事先觀察好「閃人動線」,以備不時之需。

有些家長會學一套「行為治療技術」,在家裡精確的計算孩子幾分鐘出現一次tic,並在tic發作前提醒孩子,反而讓孩子整天神經緊繃。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建議家長,「適當的忽略」是應付tic的最高指導原則。此舉不但解放了妥瑞兒,也能漸漸解放家長自己,發自內心接納孩子,轉念不再跟罪惡感周旋。特別要注意:妥瑞兒需要規律的作息與足夠的睡眠,tic會在身心遭受壓力時,特別明顯且難以控制。

給老師: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提供正向引導

教室這個小小的地方,可以摧毀妥瑞兒的自信,也能讓絕望的孩子重獲尊嚴。《站在學生前面》作者、妥瑞人布萊德.柯恩小學時在課堂上不斷發出怪聲,老師不停的罵他,要求他跟全班同學道歉,還罰他面對教室角落上課;同學集體嘲笑他、捉弄他,逮到機會就打他、孤立他。他大可從此自暴自棄,但這段經歷卻使他立志做一位讓人一生難忘的好老師。

妥瑞兒給老師的真正挑戰,其實不在策略,也不是症狀的嚴重與否,而在心態。台北市明湖國小資源班老師劉明麗建議老師做孩子最好的示範,「你若覺得妥瑞兒的行為不是故意的,其實孩子們的心都很柔軟,不會認為他是惡意或很討厭。」

劉明麗提醒,新班級新學年開學前,由輔導室老師和特教老師進行「入班宣導」,讓大家認識妥瑞兒,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有哪些學習上與交朋友的困難」、「希望同學同理並一起想辦法」。班級導師則時時提供正向引導,不說「不要再亂動了」,而是提醒「現在要寫第三頁了」,讓孩子有所依歸。老師可特別叮嚀其他同學不要模仿tic,因為模仿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嘲笑。若妥瑞兒的動作大,儘量避開敏感而易怒的同學,在不干擾的範圍內安排大一點的側邊座位;跟妥瑞兒溝通好暗語,如手比2等於蓋兩個好寶寶章、抿嘴等於不說話;協助愛幫忙、好服務的妥瑞兒建立好形象,如中午的打菜達人、午休的管秩序達人、幫老師跑腿送公文的服務達人。

妥瑞兒需要大量的活動以消耗過剩的精力,從事有興趣、可持續的運動為最佳良方。王煇雄建議,可用消耗體能的活動(如運動、打鼓、跳舞等)換取電玩時間。輕微的妥瑞兒只要派他丟垃圾、倒開水就好,聲語型的妥瑞兒則可做朗讀、唱歌、吹奏樂器等有趣活動。

過去,妥瑞兒常被貼上「著猴」(台語,中邪之意)的標籤,不是被帶去收驚,就是找精神科。因此阻斷了許多家長帶孩子求醫的念頭,也錯失了及早發現治療的關鍵期。王煇雄建議,現在台灣各大醫院兒童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的醫師,都可以成為妥瑞兒家長的諮詢求診對象,千萬不要把妥瑞兒關在家裡「養病」,或等到妥瑞症好了才讓他們上學。師長的真心接納與正確策略,能引導妥瑞兒順利融入人群,重建自信,最後擊敗妥瑞。

【小辭典】「tic」是什麼?

妥瑞症的主要症狀就是不自主的動作異常,醫學上稱之為 tic。這個字源自於法文的 tique,是一種扁蝨。當扁蝨叮咬牛馬時,牛馬出現急促、快速、反覆、無特定目的動作,有時還包含聲音。用來形容妥瑞人不自主做出的動作或聲音。

【適合家長閱讀的妥瑞兒書單】

《站在學生前面》,遠流出版。

《勇氣之歌》,智園出版。

《又抖又叫——鬥陣妥瑞症》,新迪出版。

【推薦電影】

《叫我第一名》、《火柴人》、《哈拉猛男秀》、《你在對我眨眼睛嗎?》 、《菲比夢遊仙境》

林口長庚兒童神經科醫師王煇雄——看見妥瑞兒的亮點

每月的第四個週六上午,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的妥瑞特別門診診間外,擠滿了來看王煇雄醫師的家長與小朋友。診間大門一開一關,只見裡頭穿白袍的王煇雄一下誇張的聳肩、一會兒用力眨眼,比坐在診療椅上的小患者動作還要大很多。「家長大概以為我本身也有妥瑞症,才全心投入研究,」他幽默的比喻。妥瑞兒經常一到診間就「表現特別良好」,看不出平常的症狀,走出診間壓力釋放後卻動作聲音全都來,他為了引導孩子、紓解緊張氣氛,才會手腳並用的表演給孩子們看。

二十年前,當台灣社會對妥瑞症還很陌生時,王煇雄就成立了台灣妥瑞症協會,專攻妥瑞症的研究、醫療與教育推廣工作。現在,他已是家有妥瑞兒的父母一定要認識的妥瑞症權威醫師。這些年來,他也走訪了上百間小學,跟第一線老師與家長們介紹什麼是妥瑞症,提供如何陪伴妥瑞兒的策略。

在王煇雄眼中,妥瑞兒的腦筋和動作都比一般人更勤快,屬於天才兒童中比較奇怪的一種,例如音樂家莫札特就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妥瑞人。王煇雄主張,妥瑞不該被視為一種病症,而是一種我們多少都有的「人格特質」(如拿筆時喜歡轉筆),只是妥瑞兒的強度高出我們許多。因此他不鼓勵用藥,目前也沒有專門針對妥瑞症的藥物,幾乎都是向鄰居(如過動或強迫症)借藥。他也不用「治癒」這個字眼,反而希望找到孩子的特長和興趣,讓他們有所發揮,孩子的症狀就會慢慢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面對這群需要更多「操練」以消耗過多能量的小小超人,王煇雄最常開出三個處方,要求「學業、運動和工作」爭第一。希望妥瑞兒無論在功課、運動、做家事或學才藝等多方面,都要積極努力爭取好的表現,並把成果帶來給他看。因此王煇雄看診好比星光大道的才藝驗收時間,有的表演直笛,有的拿段考獎狀來,有的全家組成樂團演奏,鬧哄哄的很開心,最終是希望孩子和家長慢慢找到面對妥瑞症的信心。(採訪整理/李宜蓁)~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017-%E8%AA%8D%E8%AD%98%E5%A6%A5%E7%91%9E%E6%B0%8F%E7%97%87/?utm_source=parenting.website&utm_medium=ETU&utm_campaign=extend_article&eturec=1&page=6

文章標籤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漢人的習俗裡,儲蓄是一種美德。存多點錢,代表你節儉不浪費。但是如果家中淨是存放著已經用不到的東西,如舊書、舊衣、舊包包、舊電器等,甚至還會到外頭撿一些旁人眼中的垃圾當作寶,也許我們就應該當心,親友可能罹患了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又稱儲物症)。以英文來說,這個病名直譯為「儲存異常」。而在中國大陸則暱稱為「松鼠病」或是「松鼠症」,典故來自於小松鼠囤積松果的習性。

囤積症的定義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2013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簡稱 DSM-5),特別把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疾病,並有以下特點:

  1. 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物,就算那些東西已經不值幾個錢,甚至在別人眼中是破銅爛鐵,患者也想留下。
  2. 囤積行為是來自於患者自己覺得需要收藏丟棄了囤積物,會感到難捨難分的痛苦。
  3. 患者的起居空間因為囤積物變得凌亂不堪動線受阻,影響到生活品質。要第三方(家人、家事服務團隊等)介入才能清空。
  4. 囤積的習慣影響到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工作等其他範疇的發展。
  5. 囤積的習慣並非由生理疾病(諸如腦血管疾病等)所造成。
  6. 囤積的習慣並非是精神疾病(諸如思覺失調症等)的症狀。

由此可看出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把囤積症獨立出來討論,也代表越來越多的人正視這個議題。DSM-5 也建議把「過度收購」(Excessive acquisition,即是:就算家裡沒空間放了,而且其實用不到,仍然要買)的行徑列入囤積症的指標之一。

如何協助罹患囤積症的親友

1. 教育自己

對於旁觀者來說,囤積的行徑簡直毫無道理可言。但若我們真想要幫忙,先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也許比改變對方更有效率。你可以從閱讀相關書籍、網站開始,或者去請教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一旦更加認識囤積行為背後的恐懼、焦慮、孤寂等情緒後,也許我們能夠懷著同理心來支持囤積症的患者。

(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2. 先別急著清空囤積物

約有 5% 的人口罹患囤積症,但是其中只有 15% 的患者自覺囤物的習慣是「有問題的」。所以若一開始若急著用強硬的方式把雜物清空,只會讓破壞雙方的關係,對方也會因為看到心愛的物品搬離而內心受創,無法真正解決潛在的問題。

3. 別強化囤積行為

我們無法馬上讓對方戒除囤積的習慣,但你可以不用「火上加油」。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姊姊有囤衣服的習慣,她的生日就別再送一套洋裝當禮物了。

4. 珍惜小小的進步

陪伴親友面對囤積症需要非常大的耐心,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有多年的囤積習慣,更有多年的雜物要清理。也許這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工夫才能完全整理乾淨。若是親友無法從這個冗長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進步,他們也很容易放棄。所以就算是丟了一只破碗,或是忍住不花錢亂買東西,都非常值得慶祝與鼓勵,千萬別吝於讚美。

5. 尋求居家清潔服務

要清理一個被雜物堆滿的家,其實非常耗費心力。就像搬家一樣,一開始我們要分門別類,讓親友慢慢花時間跟喜愛的物品告別。但是在這個有如「長期抗戰」的過程中,若因此疲憊不堪,也無須逞強,可以考慮專業的居家清潔服務團隊來幫忙。在照顧患有囤積症的親友時,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

(也許你也想要知道:居家清潔消毒~細菌病毒侵擾不再怕

6. 要丟讓他們自己丟

幫助親友為囤積物分門別類固然幫助很大,但是替他們清掃乾淨不見得有益。我們不可能強迫他們照我們的話,把家裡收得一塵不染,他們最終還是要學習獨立做出決定不然囤積的夢魘又可能會再度重演。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7. 尋求專業幫助

要找醫師人員,或是收納專家來幫忙其實蠻嚇人的,因為這代表了要正視這個議題,並承認囤積已造成諸多不便,不著手處理不行了。但其實要找到適合的資源也沒那麼容易,所以千萬別強迫對方參與特定的療程,而是應該陪伴親友選擇他最安心的方法「被介入」才是。

在台灣的住宅區,我們其實三不五時就能發現有些居家一樓的門口堆滿了雜物,裡頭也被其他東西塞得看不到底了。以前總以為這些人在做回收,現在才知道這「案情不單純」。

囤積症其實很常見,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特別是經歷過物質貧乏年代的長輩,無法放下儲物的思維,總是覺得「以後會用到」,所以連一針一線都捨不得丟棄,加上這幾年在年輕一代的圈子裡興起「斷、捨、離」的概念,反而容易造成世代的衝擊。無論這些囤物的親友是否決定要踏上清理的逞成,真誠地關心與了解他們,也許才是改變的開始。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引用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living/mental-health/how-to-help-those-with-hoarding-disorder/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由 媽媽寶寶 提供

小鬼死因出爐,明日開放弔唁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16日在北投住所驟逝,今天下午解剖結果出爐,初判為「心血管問題」,據小鬼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心臟科醫師紛紛感歎,主動脈剝離「兇猛」,幾乎無從預防,患者前一分鐘都是正常的,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作,高達半數的人當下死亡!

而人緣頗佳的小鬼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靈堂將在明(19日)起於龍巖A館開放弔唁,並設置粉絲追思區。

五月天阿信:「我們都要把自己照顧好。」引爸媽們共鳴

而五月天阿信今天也在IG換上黑畫面,寫下五月天歌曲《好好》其中一段歌詞:「我們都要把自己照顧好,好到遺憾無法打擾。」小鬼和五月天曾是同門師兄弟關係,第一張、第二張專輯都有怪獸、阿信的詞曲合作。這則PO文雖沒有指名道姓,但不少網友認為應是對於小鬼驟逝的感慨。

這則貼文也惹哭許多網友,留言:「以為的日常,原來是無常」、「以後一定要定期健康檢查!」、「我們要一起好好生活、好好變老」、「大家都要好好的」。

而許多爸媽看到這則PO文,更有感觸!有了最愛的孩子、最想要守護的人之後,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出事,因為只要健康出問題,就無法守護最愛的人,生離死別,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

 

兒問「小鬼叔叔怎麼了?」畫畫送小鬼,黃小柔難過淚流不止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動」、「 宮縮」、 「陣痛」,幫你解答孕期中的大小事!

懷孕對於新手媽咪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任何的感覺都是第一次,因此難免容易緊張,而對每個跡象產生疑問與擔憂。

 

「胎動」、「 宮縮」、 「陣痛」,幫你解答孕期中的大小事!-0

 胎動 


胎兒活力的表徵

懷孕初期,胚胎在子宮著床後,慢慢發展出形體、器官、手腳等等,逐漸也會有動作產生,如無意識的反射動作,但這通常是準媽媽無法感受到的。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婦產部生育保健學科主治醫師林珍如表示,通常到了懷孕中期,孕媽咪才能明確地感受到胎動。

懷第一胎的準媽咪,大約在懷孕20週左右,才會感覺到第一次的胎動,如曾有媽咪形容像是「有東西滑過去」的感覺。林珍如醫師表示,其實更早之前胎兒就有動作,但新手媽媽還不知道、沒有特別感覺;甚至還有人剛開始以為是腸子咕嚕叫、抽筋等狀況,後來才驚覺到「原來是胎動」。

第二胎以上.胎動更明顯

懷第二胎以上的媽媽(又稱經產婦),常常提早到約17~18週左右,就感受到腹中胎兒的動靜。林珍如醫師說明,這跟孕媽咪已經熟知胎動的感覺有關係;其次,由於曾懷胎,子宮被撐大過因而相對比較鬆,因此寶寶的活動範圍變大,動作更明顯,胎動也就比第一胎來得厲害,有的還會讓媽媽以為是「過動兒」!

胎動的影響

胎動,不只是胎兒生命的表現,更顯示出胎位的狀況(推薦文章:2大成因先了解.認識胎位不正!)。林珍如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第一胎約九個月左右,胎頭才會下降,加上體內鬆弛素的分泌,孕媽咪的骨盆腔會產生鬆開的感覺,出現較明顯的痠痛;但第二胎之後,部分媽咪可能在六至八個月間,就開始很不舒服,這是因為胎兒動得比以往還厲害,胎頭可能提早下降,胎位變動大(而較慢固定),且母體本身也比較鬆一點,所以骨盆腔對於胎兒往下沉的支撐力會比較差,導致痠痛感(推薦文章:跟著做就對了!孕期消除疲勞沒煩惱!)會提早出現。

因此,就整體懷孕過程來看,懷第二胎以上的經產婦,會比第一胎來得辛苦,除了對胎兒重量的支撐力較差外,還可能發生其他狀況,如:年紀漸長體力不足、需要邊養育第一胎、胎位還不正(而使胎頭頂到橫膈膜,導致母體感覺到喘)、胎兒活力旺盛(可能碰到某些器官部位而導致母體疼痛)。不過,生產時,的確比第一胎還要好生得多。

小心胎動次數變化太大

相信很多孕媽咪在感受到胎動的第一時間,都是既興奮又感動。事實上,胎動的頻率,還可以做為判斷胎兒生命跡象穩定性的參考依據。林珍如醫師表示,以準媽咪的感受為基準,當胎動次數的前後落差明顯(如今天的胎動頻率,比昨天的少很多,或最近胎兒不太動的感覺),建議可儘快就診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問題。
一般來說,會以下列幾種方式,進一步確認胎兒動靜:

  • 裝上胎兒監視器,進行非壓力性測試(Non-stress test,NST),就能觀察到胎兒心跳速率、血液循環等狀態。
  • 可透過超音波檢查,看到胎兒的動作、心跳等。
  • 有時會碰到胎兒在睡眠等狀態,而使胎動不明顯,但又很想確知是否沒問題時,會採取聲音振動方法來刺激胎兒,即vibratory acoustic stimulation test(VAST)。如果仍沒有反應,則會考慮做其他檢查。


透過上述檢查後,確定無恙,就算動得比較少,準媽咪也不需要過於擔心。造成胎動減少的原因很多,如胎兒窘迫(而造成缺氧),通常狀況一發生,生命跡象等變化很快。因此,及早警覺就醫、平時密切觀察,才能讓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異狀,進行相關的急救處置。 


「胎動」、「 宮縮」、 「陣痛」,幫你解答孕期中的大小事!-1

 宮縮 

懷孕必見現象

有別於胎動的感覺是「腹部軟軟的」,宮縮給人的第一感覺通常是「緊緊或硬硬的」。宮縮,顧名思義,即「子宮的肌肉收縮」。具體描述其感覺,「就很像是月經到來,有點悶痛、緊緊的,集中在整個腹部的不舒服」,而非單側疼痛或腸子絞痛的感覺。

可能宮縮的情境

林珍如醫師表示,在懷孕過程中,「宮縮」是必然會出現的狀況。
至於可能導致孕媽咪產生宮縮的情況如下:

  • 當孕媽咪勞累或翻身的時候,身體承受到刺激,可能會影響子宮的收縮。
  • 胎兒週數比較大時,動的力量和範圍比較大;如果正好貼近到子宮,就可能引起子宮的反彈與收縮。當然,並非每一次都會發生,要比較大的動作才會。
  • 壓力很大(如工作或家庭),可能會造成精神和生理的緊張,進而導致宮縮。
  • 如果發生母體血液循環不佳的狀況,也有較高機率會引起宮縮,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某部位受到壓迫等。

就林珍如醫師的門診經驗中,發現很多上班族孕媽咪,在黃昏時有較明顯的宮縮現象。她推測,可能是工作一整天,長期處於壓力下,累積一定程度的疲累,因此傍晚時會覺得腹部很硬、不舒服。所幸大多數的狀況,是回家稍做休息、躺臥,就會改善許多。

隨時關注自身狀況

然而,畢竟宮縮的感覺並不舒服,許多新手媽咪難免會緊張、甚至擔心胎兒會不會突然要出生?林珍如醫師舉例,如果準媽咪有疑似宮縮狀況,一整個小時都緊緊硬硬,或有點撐、但不規則,這樣的情形通常不用過於擔心,可能是因為胎兒的腳踢到、背頂到子宮,只要孕媽咪躺著休息一下,就會好很多。

對婦產科醫師而言,比較擔心的是「規律性的宮縮」。林珍如醫師說明,「宮縮是陣痛的前兆」,如果宮縮狀況是很規律、持續的,不排除會進展到產程的可能性(推薦文章:我的風格我做主.「水中生產」量身訂做自己的生產派對!)。此外,部分特殊狀況的孕媽咪,如曾被診斷出有早產傾向、需安胎、早發性子宮收縮等,一有收縮,更要特別留意。

觀察宮縮頻率

基本上,懷孕期間偶有的宮縮現象,並不會對準媽咪產生太大影響,如一天只有幾次的話,沒有關係。
然而,如果真的擔心,或感覺一個小時內很多次似乎都在收縮,林珍如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 先休息,平躺在床上。
  • 如果狀況沒有改善,找個時鐘對照,心中默算收縮次數。
  • 倘若一小時內至少有五次以上的宮縮(等於每十多分鐘就一次),可考慮就醫。


林珍如醫師表示,一旦孕媽咪因此來就醫後,經醫師診斷與評估,會先確定是否為陣痛或其他狀況,以決定準媽咪要直接在醫院安胎或回家休息;如果待在醫院,通常醫護人員會先裝設胎兒監視器,偵測子宮收縮的頻率與強度,以便於後續的治療準備。 

「胎動」、「 宮縮」、 「陣痛」,幫你解答孕期中的大小事!-2

 陣痛 

宮縮的延續

陣痛的感覺,如同前面所述,即規律且持續性的宮縮,除了緊緊的,強度更大、更痛,甚至讓部分媽咪難以忍受。還有「假性陣痛」(推薦文章:肚皮好像繃繃的,我該去醫院了嗎?!),常發生在生產前一個月左右,收縮程度更強,可能比宮縮更痛,但不會持續、無規律性,通常休息一下就好。

第一胎可能陣痛較久

針對第一胎的準媽咪,「規律的子宮收縮」是第一個警訊,代表即將邁入產程;但這時候,由於子宮頸口開得不夠大,還需要再等待一陣子,導致常有因陣痛就醫但被「退貨」的情況發生。

林珍如醫師補充說明,一般第一胎的生產過程,通常需要一定強度的陣痛,子宮頸才會打開、整個生產時間也較長(部分例外,如急產);對懷第二胎以上的媽咪來說,可能陣痛的規律與強度沒那麼明顯,但檢查後卻發現子宮頸已開到兩、三指,甚至有些稍微大痛幾次就生產。由於經產婦的子宮頸較鬆,有時沒什麼痛感,子宮頸就有點張開;稍微陣痛幾下,可能就已開到一定程度,因此從陣痛到生產的時間,變短許多。 

需要緊急就醫的狀況

林珍如醫師提醒,規律的陣痛開始後,如果孕媽咪有較明顯的落紅、疑似破水等狀況(推薦文章:產前30天.認識3大產兆),建議儘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做產科檢查,以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安全。

  • 明顯的落紅
    懷胎足月的孕媽咪,如果落紅只是一點點的量,倒不需要那麼緊張;但如果明顯到只要一擦掉就出現,幾乎等於月經量,最好就診觀察。她補充,倘若是未足月、或曾被判斷可能早產者,通常只要有落紅,就要儘快就診,才能提早確知胎盤是否有問題(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子宮頸已打開否。
  • 破水
    大部分的破水發生在開始陣痛後;但早期破水較易被輕忽,因為孕媽咪可能沒有任何陣痛與特別徵狀,要小心預防,以免受到感染。破水分為大破(低位破水)和小破(高位破水),前者因破水位置低(近陰道)、量較大,感覺明顯;後者破水位置高,慢慢滲漏,這種不明顯的破水常會讓孕媽咪覺得有分泌物流出,但又看不出來,通常用石蕊試紙才能確定。然而,一旦破水,最怕發生胎頭太快掉下來、臍帶脫出而卡住,所以只要懷疑或真的破水,一定要儘快就醫待產。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婦產部生育保健學科主治醫師林珍如
現任/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婦產部生育保健學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醫院生育保健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婦產科專科醫師、周產期專科醫師、超音波專科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急莫慌!一張圖,帶你秒懂「前置胎盤」有哪四種?

(2018.12.10更新)孕期無痛出血為前置胎盤常見的臨床表現,什麼是前置胎盤?若有前置胎盤時,日常生活又應該要注意什麼呢?

胎盤能提供胎兒養分、氧氣以及代謝廢物,是支持胎兒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孕期除了檢查胎兒的生長發育之外,胎盤的狀況也不容小覷,尤其是危險性高的前置胎盤以及植入性胎盤。

莫急莫慌!一張圖,帶你秒懂「前置胎盤」有哪四種?-0

前置胎盤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胎盤在排卵、著床的過程中就會形成,正常的胎盤會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頂部的內膜組織,然而,若胎盤附著在子宮頸附近,就稱為前置胎盤,可能會有不正常出血的狀況。孕媽咪患有前置胎盤的機率雖然不高,但多為不明原因造成,尤其曾經接受人工流產手術、剖腹產、其他子宮手術或者高齡產婦,可能提高孕期罹患前置胎盤的風險。 (推薦文章:10大高危險妊娠之前置胎盤&植入性胎盤


前置胎盤類型

胎盤位置可能會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向子宮頂部提升,因此,孫序東醫師認為,要確診孕媽咪是否有前置胎盤可以等到懷孕24週後,不過倘若是典型的完全性前置胎盤,甚至提前在孕期14至15週就可以確診,以下為正常胎盤位置以及前置胎盤的4種類型:

莫急莫慌!一張圖,帶你秒懂「前置胎盤」有哪四種?-1
 

Tips:植入性胎盤

患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須更注意是否合併植入性胎盤的狀況,一般而言,正常的胎盤會附著在子宮內膜上,分娩後10分鐘內會脫落,然而,若是胎盤內盤根錯節的血管深入到子宮肌內層,甚至埋入鄰近子宮的器官中,就是植入性胎盤,生產時會有大量出血的狀況,嚴重可能會造成產婦休克,因此,孕期超音波檢查時,也需留意胎盤位置以及完整性。  (推薦文章:植入性胎盤:小心引發產前&產後大出血

莫急莫慌!一張圖,帶你秒懂「前置胎盤」有哪四種?-2

前置胎盤生產注意事項

前置胎盤常見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造成孕期出血的原因是因為子宮收縮的緣故,當胎盤覆蓋(部分覆蓋)住子宮頸內口,再加上子宮在18週後會有生理性收縮,一旦收縮,胎盤內的血液就會被擠壓,從陰道流出,造成無痛的陰道出血。除此之外,當產兆來臨,子宮頸口擴張,導致胎盤先行剝離,就會造成產程大出血以及胎兒缺氧、胎兒窘迫等狀況,孫序東醫師建議,若孕媽咪為部分前置胎盤或者完全性前置胎盤者,則懷孕28週後就須與醫師討論剖腹產事宜,而邊緣性前置胎盤以及低位性前置胎盤的孕媽咪則有機會考慮自然生產。

孫序東醫師認為,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若胎兒能健康在子宮內至足月後出生是最理想的情況,然而,若在足月前就出血,則視胎兒週數決定處理方式。一般而言,孕期28週前出血,醫師會以抑制子宮收縮的安胎藥優先,不會輕易選擇提早分娩,以避免胎兒早產的風險;倘若懷孕32週後出血,在胎兒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則可能選擇提前分娩。

孫序東醫師表示,若低位性前置胎盤的孕媽咪嘗試自然產,待產時子宮頸擴張卻發生大量出血的情況時,還是會以剖腹的方式為媽咪接生;且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生產後24小時內須留意是否有產後大出血的狀況,因為胎盤從子宮內剝離本身就會有出血的情況,又加上前置胎盤是附著在不正常的接觸面下,更容易造成大出血,此時必須以加強子宮收縮的藥物、子宮按摩或血管栓塞的方式積極治療。  (推薦文章:前置胎盤怎麼辦?

莫急莫慌!一張圖,帶你秒懂「前置胎盤」有哪四種?-3

前置胎盤生活注意事項

孫序東醫師表示,前置胎盤為產科重症,出血嚴重甚至會造成產婦休克的狀況,所以日常生活照護也應更加仔細小心。
 

避免侵入式檢查

孕媽咪若為完全性前置胎盤或部分前置胎盤,因胎盤位置在子宮頸內口,應避免做內診或是陰道超音波等侵入式檢查,以避免提高出血風險,不過孫序東醫師建議,若孕媽咪為邊緣性前置胎盤,則使用陰道超音波檢查會比起一般超音波檢查更為清楚。 

孕期出血‧保持警覺

孫序東醫師叮嚀,懷孕出血本來就是不正常的現象,若媽咪有前置胎盤,孕期容易出血,建議對出血的狀況應保持警覺心,且懷孕期間也須避免性生活。

避免拉扯子宮的活動

前置胎盤因胎盤附著接觸面不佳,因此,患有前置胎盤的孕婦應避免做容易造成子宮拉扯的活動,例如:搬重物、健身,此外,若想從事瑜伽的孕媽咪,也建議先與專業指導教練溝通。

生產院所

孫序東醫師叮嚀,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產程及產後可能有大出血的狀況,因此,生產方式及地點應與醫師詳談後再決定,建議選擇醫療資源較多的醫院或診所生產。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孫序東

恬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